每日新聞內容

陸資來台十周年系列/陸資來台冷清清 十年成績單 兩岸都搖頭

陸資來台十周年系列/陸資來台冷清清 十年成績單 兩岸都搖頭


陸資來台十周年系列/陸資來台冷清清 十年成績單 兩岸都搖頭



(劉秀珍、戴瑞芬、林彥呈、李仲維、陳怡慈)本報專題報導



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十年了,卻在兩岸關係起伏間擺盪,長夜後如何指向黎明?本報製作系列報導,從現狀剖析未來。系列四之一



再過三天,經濟部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就要滿十周年了。從兩岸投資關係來講,這原該是從無到有、從單向到雙向、為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協議預作準備,可載入史冊的重要政策。



十年心得,總結一句話怎麼形容好?政策開放後就幫經濟部到大陸招商的全國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黃健群說:「大陸有句話講,一覺醒來回到解放前。」



不如預期的感受,非工商團體獨有。經濟部投審會資料,2009年6月30日政策開放到今年5月,政府一共核准1,284件大陸來台投資案,共22億美元,「相對陸資在全世界一年就可投資2,000億美元,這個數字連零頭都不到」,經濟部投審會執行秘書張銘斌輕聲嘆道。



張銘斌去年多了項新工作--投資台灣事務所執行長,從負責審查來台和對外投資的官員,兼負起為台灣的招商工作。訪問開始前,他特地介紹事務所中庭醒目的企業識別標誌,一大片黑底搭配字母相連的金色Inves與銀色Taiwan,「像在幾千公尺的深海中慢慢找到光亮」、「我們是希望從黑暗面中找到黎明,找到出口」。



事務所的招商對象包括陸資企業嗎?張銘斌點頭,但也坦言,「陸資現在基本上是,比較不來了」。



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被問到開放陸資來台十年的問題,他看著陪同受訪的兩位經濟處官員說:「比起台商一年投資大陸至少100億美元,這個22億美元的數字,實在很不對稱,很不夠!我們希望有更多合法陸資來台投資。」



邱垂正指出,陸企在台僱用台籍員工1萬9,643人,陸籍投資人和經理人1,897人。雖為台灣創造一些就業機會,但相較台商為大陸創造的就業機會,可說是小巫見大巫。



「1,284件、22億美元」的成績單,我方坦言不滿意,對岸呢?



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明訂推動雙方經貿團體互設辦事機構,大陸商務部督導的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為按ECFA規定來台首家,2013年1月30日成立台北辦事處。



祖籍福建漳州、家在北京的大陸駐台辦事處主任李榮民,原本在大陸商務部任職,來台六年半了。服務大陸在台投資企業也是機電商會台北辦事處重要工作,李榮民有「陸資機構在台總代表」稱號。



近期,在台北的一場經貿交流會上,李榮民直言,如果按照原有的設想,和正常的推進步驟,十年後的今天,大陸來台資金應該有一定規模,對促進台灣經濟的發展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



李榮民回憶,2012年12月26日剛到台灣時,印象很深,投審會核准的陸資來台投資金額突破5億美元,已經帶動台灣6,700多個勞工就業,「數字雖然不大,但意義很重大」。那麼六年多來,怎麼評估?從實際上看,他有三句話:限制多、進展慢、規模小。



李榮民始終不懂,「大陸的人才、大陸的技術、大陸的資金,難道台灣都不需要嗎」?



「1,284件、22億美元」,這張成績單,兩岸似乎都不滿意。



不滿意意味著,未來可以更好。「我的結語就是,基本上我們還是希望,兩岸的產業還是有些良性的互動」,張銘斌看得透澈,「兩岸發展到目前階段不太可能隔絕,良性互動有它的必要性;兩岸之間的經濟互動,某個程度可降低兩岸在政治上面的對立跟敵意」。



摘自2019-06-27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