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聞內容
疫情效應 餐飲業營收重傷
疫情效應 餐飲業營收重傷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疫情
三級警戒實施近兩個半月,餐飲業已迎來最大寒冬。5月餐飲業營收結束之前的連續正成長,6月年減近四成,是有統計資料以來單月最大跌幅。 經濟部統計處原預估7月跌幅恐跌破四成,所幸7月27日降級後出現五天「報復性消費」,勉強守住4字頭防線。
今年5月實施三級警戒後並禁止餐廳內用,嚴重打擊業者營運。經濟部統計處分析,5月餐飲業營收降為502億元,年減19.1%,讓今年2月起好不容易「連三紅」的餐飲業再度翻黑。統計處補充,今年5月相較於去年3月19日啟動邊境管制措施下的3月營收521億元表現更差,顯示衝擊較去年疫情爆發時還嚴峻。
當6月全月都籠罩在三級警戒之下,餐飲業損失只有更加擴大。6月餐飲業營收383億元,較上月減少23.7%,年減更達到將近四成,衝破歷史最大跌幅。統計處原預估,7月不僅全月籠罩於內用限制下,更因去年同月發放三倍券墊高比較基期,恐跌破四成;所幸降級之後憑著五天「報復性消費」,讓跌幅抑制在38.8%。
若以各產業別分析,餐館業在三級警戒期間受害最大。雖然仰賴5月上半月母親節檔期勉強讓損失收斂,6月則年減超過四成,7月則仰賴降級後的報復性消費,讓年減收至39.2%。統計處表示,不同營業型態也反應受損幅度不同,如王品、鼎泰豐、瓦城、鬍鬚張等日常聚餐型餐館及新天地、晶宴、彭園等宴會型餐館皆最慘。
值得一提的是,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漢堡王等西式速食型餐館在5至7月不僅未出現負成長,甚至逆勢創造營收。統計處解釋,首先速食店本來就主打外帶形式,因此未直接受到內用限制衝擊;其次,速食業者推出外帶優惠並與韓國天團BTS推出品牌聯名套餐,反而攻入粉絲內心,創造另類商機。
而被認為主打外客族群的飲料店業者,在疫情期間反而並未展現抗壓力,5、6、7月同樣吃下年減21.4%、38.8%及37.1%。統計處說明,首先,咖啡店、冰果店等仍然受到內用限制而讓營收大打折扣。雖然咖啡店、冷飲店可以透過衝高外帶數量來抵銷損失,但又因本土確診者遍布而必須停業清理、消毒,影響到外帶收入。
最後,外燴及團膳承包業延續去年邊境管制措施影響空廚營收外,再加上學校停課衝擊團膳營收,導致5至7月年減大於二成以上。然而,因為空廚業去年比較基數較低,再加上拓展網購業績,因此抵銷部分跌幅。
統計處分析各國情形,新加坡、南韓、美國等國去年餐飲業營收呈現年減15%以上,台灣餐飲業雖然下半年在疫情控制良好及政府振興下,仍無法挽回上半年虧損,呈現年減4.2%,所幸仍優於上述國家表現。
隨著各國疫苗開打,新加坡及美國餐飲業今年呈現年增73.3%及123.9%,顯示已回到2019年疫情前水準,南韓雖然未回到疫情前水準,但也擺脫去年低點維持正成長。統計處認為,今年5月疫情是經歷著國外去年的疫情場景,相信隨著疫苗開打及餐飲業經過一年轉型期,只要逐步降低管制措施下就可望在止跌回升。
摘自2021-08-28 經濟日報